书籍编码:2996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2996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陈文波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出版年: 2022-9
内容摘录
古人如何描摹自己的容貌和身体
大量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史前时代,华夏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关注和表现自身的形貌和姿态。属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过很多陶塑人像,其中不乏神气活现、栩栩如生的作品。例如,甘肃省天水市柴家坪出土过一个带着微笑的人面陶塑,曾被认为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微笑图像。如果说陶塑人像展现的只是静态形象,那么,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个新石器后期的彩陶盆,则向我们展示了先民对人体动态的观察和描绘——这个陶盆的内壁上绘有15 个人手牵着手翩翩起舞的画面。尽管我们并不是很清楚这个群舞场景对于先民来说具体意味着什么,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值得他们纪念的场面。
最早的“人”字便是模拟上半身前倾、侧面站立的人形而造的,其中短的一笔代表手臂,由于是侧面站立,所以在后面的一条手臂就被遮住了,只能看到在前面的一条,长而下垂的另一笔则抽象地勾画了身体的轮廓。在古文字里,“人”字的笔顺有两种,一种是头部和手臂连成一笔(),另一种是头部和身体连成一笔()。经过漫长的演化,前一种写法中由头部和手臂连成的一笔被拉直而成为撇画,代表身体和腿的部分变成了捺画,成为今天为我们所熟知习见的字形,而后一种写法则早已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
侧立的人形由“人”字来表示,那么正面站立的人又该如何表示呢?古人创造了“大”字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字的早期古文字字形就像一个伸开四肢的人,中间一竖象征躯干,从这一竖中部向左右两边伸出的两组斜向笔画分别代表双臂和双腿。在后来的演变中,代表双臂的两笔逐渐被拉平为一横,代表双腿的两笔则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形态。
在“大”字下面添上一个表示地面的横画,就成了“立”字。
“立”的意思从古到今都没有大的变化,都是指人站立在地面上。战国以前,“立”这个字形同时承担着表示两个词的职能,它不仅表示站立的“立”,而且要表示“位”。按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位”最初的意思是人站立在庭院中,其基本含义仍是站立,只不过站立的地方是特定的。后来,从“位”的本义中引申出了位置的意思,“位”从此更多地被当成名词使用,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与“立”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分,于是人们在“立”的旁边加上“人”旁,造出“位”字,专门用来表示位置的“位”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