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托马斯·卡莱尔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3-5
内容摘录
第四讲
中世纪——基督教——信仰——创造——虔诚信仰基督教的基础——希尔德布兰德教皇——十字军东征——行吟诗人——《尼伯龙根之歌》
现在,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人类更为粗野的一面。我们将会看到在粗野的状态下,人用怎样的智慧来抓住送到他面前的知识与文化。由于我们已经在旧世界梳理了我们讨论的问题,现在,我们看看它在新世界的情形如何。我们首先在希腊,其次在罗马考察了多神论和异教体系。现在,我们有一段同样长的历史时期需要考察,那就是现代世纪,即基督降生以来的大约一千八百年时间。我们已经考察过的基督降生以前的时期,和基督降生至今的时间差不多长短。因此,我将从我们称之为“过渡时期”或者说人类现代生活的形成时期开始考察。在这个时期,我们的信仰和总的生存方式开始形成。人们通常把中世纪称为黑暗的、未开化的、野蛮的时代,一位作家甚至称之为“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但现在众所周知不能这么说。在中世纪的早期——动荡、残酷的时期,只有罗马人才能成为作家。那些野蛮人虽然踏上了征服者的舞台,但并不喜欢写作。因此,这些作家对入侵者极尽侮辱、悲悯之能事,以极度的恐惧和愤怒,叙述其罗马帝国的倾覆。因而,在他们看来,野蛮人就是坏和低级的代名词。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用“哥特人”来称呼那些征服者的后代。然而,野蛮人入侵以及他们在罗马建立统治的时期,的确是一个伟大、欣欣向荣的时期。我在歌德的作品中找到一句话,很能说明这一点。他说,必须注意的是,“信仰和无信仰是人类本性中两个极端对立的原则,整个人类历史的主题,依我们所见,就是这两个原则的斗争”。他继续说道:“凡是信仰占统治地位,信仰是主导因素,信仰是行动的激发力的时代,都充满了重大的、震撼人心的、丰富多彩的事件,值得人们永远记住。相反,当无信仰占上风时,那个时代就是平淡无奇、乏善可陈、本质上平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类缺乏精神食粮,没有精神上的营养可以汲取。”这是迄今为止最富有创造性的段落之一,我们在对中世纪这一阶段进行专题讨论时,应该把这段话牢记在心,因为我们看到在中世纪,信仰战胜了无信仰这样一个伟大的现象。而且这段话完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以两种方式给整个世界历史带来了光明,因为信仰既是事实本身,又是其他事实的根由。信仰只出现在心智健全的人心中,它既是心智健全的暗示,又是心智健全的根由。因为尽管为了思考一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一种怀疑精神,但怀疑毕竟是理智的一种病态情形、一个中间过渡,说那种思考的结果是怀疑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正如我所说的,怀疑是一种病态,是心智的瘫痪状态,即精神的极度痛苦状态。这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如果别无良策,就一定要将其彻底摒弃,它除了给人带来心理负担之外,没有别的好处。因此,信仰是心智健全的反映,也是心智健全的根由。当整个社会都有信仰时,我们确信这个社会能说到做到。我们上面引述了歌德的话,歌德注重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智,毕竟,情感是最有影响力的。我们有关物理学的知识,有关科学进步的见解,都依赖于每个人的理解以及自己心目中对它的想象。
————————————
【找书籍加微gai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