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 唐娜·玛利亚·波特利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作名: Do I Need to See a Therapist?: How to Understand Your Emotions and Make Therapy Work for You
内容摘录
卧室里的怪兽
想象一下这种情形:你5岁的女儿半夜把你叫醒,说她做了个噩梦,现在很害怕自己的卧室里有怪兽出没。你听到后会怎么做?
你的回应方式将给她提供相关信息,让她知道自己感到害怕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她身体里的恐惧反应很可能会被激活,体验到为危险做准备时交感神经产生的多种兴奋症状,其中包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且变浅、双腿发颤、胃部有紧张感、口腔干燥、想上厕所等。她的脑子里还可能不断闪现出恐怖的、关于最坏情形的想法和画面。
这些感觉、想法、画面和行为全都是我们在遇到恐怖的事物——比如噩梦或卧室里的阴影——时的正常反应。但是,孩子并不一定会去想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她的关注焦点是强烈的恐惧情绪,以及给自己带来这种情绪的、需要避开的“危险”之物。她会本能地远离危险,寻找安全之地。
为了安抚孩子,让他们放心,我们可能会说“没有怪兽哦”,或者“别害怕”“别担心”之类的话。但是,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我们等于在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他们正在经历的一切并不该发生,他们应该“停止”自己的感受。
我们想要消除孩子的痛苦,帮他们解决问题,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并不一定要做得像自己设想的那么多。帮孩子达到一种安全的状态,让他们敢于直面自己的感受,这才是关键。做到这一点就够了。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有效的策略是为自己的感受贴上标签,而不要试图去阻止或压抑它。比如,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担心卧室里有怪兽其实就是恐惧感的体现。之所以会有这种情绪,是因为某样东西让他们感到害怕。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他们身体里那种发颤的、紧张的感觉很正常。它会来,很快也会走。这种策略叫“情绪标签化”(affect labelling),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帮助我们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点上非常有效。当然,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调整我们具体所说的话,但给他们的感受贴上标签,并且确认这种感受所带来的身体上的反应,是处理情绪非常有用的方法。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员贾里德·托雷(Jared Torre)和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对此进行过详细考证,他们发现通过说或写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但可以在短期内弱化该感受的强烈程度,而且可以让这种效果长期保持下去。
————————————
【找书籍加微gai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