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肯尼斯·斯坦利 / [美] 乔尔·雷曼
副标题: 对创意、创新和创造的自由探索
原作名: 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 The Myth of the Objective
内容摘录
第三章
繁育艺术的艺术
我不会追随小路的方向,而是前往无人踏足之地,留下自己的足迹。
——莫瑞尔·史多德(Muriel Strode),《风中的野花》
本书的主题是质疑目标的价值,但拥有目标是如此普世和常见的做法,我们要如何开始挑战其根深蒂固的存在意义?撰写本书的灵感,事实上最近才开始闪现。在此之前,我们两位作者并不如诸位想象的那样,毕生的事业就是投入所谓的反目标运动(这样的运动既不存在,也没有蓬勃发展)。我们跟诸位一样,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并如普罗大众一般设定目标,满心欢喜地遵循设定的目标努力前行。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目标就是找出让机器变得更聪明的方法。我们从人工智能研究转向专门撰写一本书来反对目标的设定是一个堪称离奇的故事。讲述这个故事,将帮助诸位了解一个同样离奇的想法从何而来,即为什么目标的设定往往带来很多害处,而非预想的好处。
本书的故事真正始于我们研究小组的一个决定,即创建一个名为“图片孵化器”的网站——一次非常独特的科学实验。一开始,设计图片孵化器网站背后的想法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我们其实最初希望将其设计为一个让用户可以真正“繁育”图片的网站。你可能完全无法理解,但它实际上很简单。我们的计划,就是让这个网站可以像动物一样繁殖,即网站上的图片能够像动物一样,繁衍出与父母一代略有不同的“孩子”(就像动物的幼崽那样,尽管与父母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但仍具备自身的独特性)。我们希望,通过允许用户“繁育”他们认为最有趣的图片,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们最终能够培育出令他们感到满意的艺术作品,哪怕他们不是专业的艺术家。
当然,一个繁育艺术的网站,乍听之下非常奇怪。艺术怎么可能被人工繁育呢?一幅毕加索的画总不能像动物一样吸引梵高画作的喜爱,然后结为夫妇,共同孕育后代吧!但事实上,我们已经找到了让艺术品繁育的方法。理解图片孵化器设
计逻辑的关键在于,真实的动物在一起繁殖后代时,双方的基因会结合起来,共同形成后代的基因。事实证明,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为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图片创造了一种人工DNA。这使我们可以将图片的基因,像动物那样整合到一起。这项技术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盲眼钟表匠》中首次提出35,有时候也被称为遗传艺术。自从道金斯首次展示这个想法以来,科学家们已经将其能力大大增强,这也是激发我们设计图片孵化网站的部分原因——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享受到它的乐趣。
了解动物繁育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遗传艺术。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群马的饲养员,就可以决定让哪些公马与哪些母马交配,再等上11个月,你就拥有了一群新生的小马。小马的遗传特征,取决于你选择用来交配的公马和母马。如果你想要培育奔跑速度快如闪电的小马,育种的策略便是选择奔跑速度都很快的亲代来交配。当然,有时候育种的目的不一定如此实用,比如你只想要让最漂亮的公马和母马,或者最愚蠢的两匹马相互配对。不管育种的策略是什么,通过筛选亲代,你可以影响到子代小马的基因,它们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父母基因的混合体。新一代的小马长大之后,就可以重复这个繁育的过程,经过多代的基因筛选,有一部分小马最终会比自己的祖先跑得更快,或变得更傻。经过多代基因筛选,动物的进化方式,最终其实反映了人类饲养者的喜好。
————————————
【找书籍加微gai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