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丽萍 / 冷佳萍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副标题: 来自人大附的学霸进阶手册
出版年: 2023-6-8
内容摘录
第2章 学业自我效能感: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
我的学生小婕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学好,我本来就不属于聪明的那类!”
这让我十分好奇,我追问她:“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这个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吧。我爸爸妈妈总是这么说我,所以后来我也慢慢地认同他们了。”
原来,小婕刚上小学时成绩非常好,经常拿满分,亲戚们聚餐讨论孩子学习时,都会夸小婕聪明。但每次小婕的爸爸妈妈都会谦虚地说:“没有啦,我们家小婕不属于聪明的那一类……您家孩子一看就机灵聪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婕爸爸妈妈无心的客套话,却在孩子的心中发了芽,成为她对自己的认知和标签。以致后来学习上再遇到挫折、困难时,小婕都会认为自己“不是聪明的那类人”,最终产生了“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的想法。小婕的心理和状态,是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现。
用下面的问卷来测测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吧,请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选择即可。
小测试
计分方法:
每道题请按照孩子所选的选项对应的分值计算得分,总分是所有题目得分之和。总分越高,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在其著作《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具体应用,被称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具体来说,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身学业能力的信念,也就是学习者评价自己能否利用自身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内在学习动机、学业焦虑、学习毅力、学习成绩等。
国外有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按数学能力的不同,把儿童分为三组,又把每一组数学能力相同的儿童分为“自我效能感高的组”与“自我效能感低的组”。研究人员让孩子们解答数学难题,发现在数学能力相同的一组中,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会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更快地调整策略,解决更多难题。可以说,学业自我效能感既是孩子能力发挥的助推器,更是孩子学习成就的“测试仪”。
————————————
【找书籍加微gai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