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威廉·芬尼根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Barbarian Days:A Surfing life
出版年: 2022-12-31
内容摘录
三 新的冲击 加州:1968
在威基基,我曾以为在格伦·卡路库克里的身上看到了冲浪运动中的新事物,但事实证明,真正的下一步其实是短板革命。第二年冬季,就在这股风潮从地下浮出水面之前,我有幸见识到了其领军人物起的作用。他是个澳大利亚人,名叫鲍勃·麦克塔维什。我在文图拉以北的岬角浪点里肯(Rincon)见过他,当时,只要有人愿意带我们一段,多明尼克和我就会到那里冲浪。里肯,如今俗称“海岸女王”,当年,因其长且空心的冬季右手浪之好而被誉为加州最好的浪。那天浪很大,潮水低,下午晚些时候,我们正在海湾的岩石上休息,有人指着第二岬角(Second Point)方向一个高耸入云的强大浪群大喊。浪那么大时,很少人会在第二岬角(又名指标浪点)冲浪。里肯的好浪通常在第一岬角(First Point),只有在浪小的日子里,为了避开第一岬角的人潮,才会有人去那儿冲浪。听说浪况完美的时候,能从第二岬角开始冲浪,经过第一岬角,一直到海湾,全程800码的高速浪程。但我是从来没见识过。
现在,这样的传说正在眼前上演。而且,这个人冲浪板两侧的板沿似乎安装了喷射引擎,它顺着弧度下落,底部转弯时那股爆发的速度,我的眼睛几乎跟不上。我以自己对物理学的理解来估计冲浪者的位置,他却提前了10码。在高处转弯时,他也保持了同样的加速度,就这样成功地通过了那片漫长且沉重的区域。感觉就像我每次一眨眼,脑中的影片就被跳过了,接着冲浪者就出现在了比预期更远的地方。如果你读过一些早期出版的关于冲浪的描述——最常被引用的是杰克·伦敦和马克·吐温的,每一个都是由夏威夷之旅引起的——一定会觉得文字间充满了笨拙的努力,他们笔下的动作太快又太复杂,而对观察者的眼睛来说是陌生的,完全无法用文字描述。这就是我在里肯看到麦克塔维什骑着8英尺高的大浪时的感想。他飙过第一岬角的上浪区,越过人群,继续前进,一个接着一个的完美转弯,直到抵达海湾,一切显得如此理所当然。
冲浪运动中难得有老套的斗兽场那种众人欢腾的时刻——它不是那种风格的运动,但我记得那天大家都在沙滩上奔跑,我也在其中,想赶在麦克塔维什上岸
时和他打招呼。主要是想看看他的冲浪板,我从来没见过那种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它短得离奇,底部呈V形,愈往板尾折角愈深。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总不能简单说是“V底”,我也不知道麦克塔维什是何方神圣。他矮小精悍,笑容满面,只说一句“你好”便小跑着穿过人群,胳膊下夹着自制的怪物,开始往远方的第二岬角跑去。
之后,冲浪世界大变样了。不出几个月,冲浪杂志里就满是V底板,以及其他更激进的新设计,全都比数十年来一直使用的冲浪板短得多,而且轻得多。澳洲和夏威夷是这场革命的发源地,先锋人物则是麦克塔维什和美国人乔治·格林诺、迪克·布鲁尔。测试这些板的皆是世界顶尖高手,其中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亚籍世界冠军纳特·杨。当时仍是冲浪运动之都的加州,积极地投入了这股新浪潮。新冲浪板带来的速度和超级可操作性,彻底改变了冲浪。一夜之间,走板无人问津。(压低膝盖回切的动作同时寿终正寝。)浪管冲浪,费力、流畅、短半径的转弯,从浪唇直切而下,尽可能接近浪破点的地方冲浪,严格来说,这些不是新想法,但现在升级为冲浪者的目标,的确也出现了更高水准的演出。
————————————
【找书籍加微gai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