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编码:3039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互联网分享社区】(账号:hlwfxsq),首页回复数字3039 ,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日】城山智子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1929-1937)
出版年: 2021-10-1
内容摘录
棉纺业
印度棉纱的进口与农村棉业的转变
历史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早在元代(1279—1367)就成为主要棉产区。明代(1368—1644),棉纺织手工业伴随棉花种植而发展起来。江南布匹售往满洲和整个中国本部。纺纱织布的活动绝大多数在私人农户家中进行。到17世纪中叶的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已经变得高度商业化,农民们专门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手工业,然后再从长江上游地区购买大米。
通常,农民除纺出自己织布所需的棉纱外,会将剩余的原棉出售。对于他们来说,致力于种植棉花和织布更为有利。因此,棉纱的供应就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棉纺业的瓶颈,并阻碍了纺织工业突破有限的生产量。
1842年中国开设通商口岸后,在华英国商人就尝试输入机织的英国棉布和棉纱。但是,他们打入既有市场的努力不太成功,主要是英国棉织品不适合普通中国人的需求。英国棉布太薄,而中国农民更喜欢保暖耐用的衣料。只有富有的城市居民才买得起英国棉布;农民喜欢手织的土布。同样,英国棉纱比20支纱还要细,对于手工织布来说太细了;而家用手纺棉纱要比12支纱粗。
1870年代,中国开始大量进口机纺棉纱。尽管经常被冠以洋纱或西洋纱,但它的产地是印度而不是英国。1860年代,由于美国内战,全球原棉的供给量减少。棉花原料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英国的棉纺工业,随之上涨的棉价迫使英国政府鼓励从殖民地印度进口棉花。印度原棉的产量迅速增加,所获利润又投资到纱厂上。长期以来,印度向中国输入鸦片。因着鸦片贸易的经验,印度主要的出口商,比如沙逊集团(the Sassoons),极大地推动了印度对中国的棉纱出口。印度原棉纺成的棉纱对于印度本地的手纺业来说太粗,它们主要生产的是平纹布和白棉布等细织布。但与英国同行不同,印度的棉纺工业在中国发现了巨大的市场。印度机纺的粗纱结实耐用,深受中国农民喜爱,加之其价格低廉,足以和中国本土的手纺棉纱竞争。1874—1892年间,印度棉纱的价格稳步下降。在1873—1895年世界经济萧条期间,工业品价格跌落。但由于白银价格也在下降,因此中国从金本位国家进口货物的价格并没有降低。当时印度和中国都使用银本位,进口印度棉纱并不受汇率影响。铜对银的高比价也助长了印度棉纱的渗透。1870年代中期,铜的价格开始上升,并在1890年代中期加速增长,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04年。印度棉纱进口时候是用白银价格计算的,但在地方出售时候是使用铜币计价。相对白银价格来说,1890年代之后,尤其是1899年印度采用金本位之后,印度棉纱的价格是上升了。然而,以铜币计算的棉纱价格因铜对银比价的持续上涨而保持相对稳定。在上述环境影响下,大致在1870—1904年间,地方市场上印度棉纱的零售价格呈下降趋势。中国进口印度棉纱迅速激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898年,进口棉纱的总价值(417万英镑)超过了长期在中印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鸦片进口总价值(357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