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与大分流(mobi.epub.azw.pdf.txt.kindle下载)
【书籍获取加微gaiword】
该书从全新的角度讨论了世界经济史上具有争议的话题之一,即历史上的欧亚经济大分流。
作者开篇率先梳理了历史学家的各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并不同意东西方相似论或亚洲优越论。对于近些年来引起众人颇多关注的加州学派,作者也持不同意见。在加州学派看来,西方率先开启现代经济增长进程是因为欧洲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资源,放宽了资源约束。与此相反,作者以17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中国为例,从政府收支、财政和货币体系、官僚体制、军事与经济政策、国家的形成与建设等角度,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认为,清朝时期中国羸弱的国家能力和低效的财政货币制度及官僚体制等导致国家无力支持经济发展,这才是导致清朝无法开启现代经济增长历程、东西方经济大分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书对我们理解全球经济史,尤其是东西方大分流提供了重要启发。
文摘
中文版序言
过去二十年间,我主要的研究兴趣就是所谓的“大分流”问题,2000年彭慕兰出版的专著正是以此为题。自那时起,这一主题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释,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就我个人而言,自争论伊始就特别感兴趣的是,国家及其政策在世界各国走向不同的增长与发展路径时发挥的作用。我关注的焦点始终都是中英两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发展,这两个国家正是彭慕兰书中的主角,而这两个世纪也被认为正是大分流发生的时期。
我选择这一特定主题的原因在于,国家的作用在当前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世界经济史是我的专业所在,这一领域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强调地理、资源、要素禀赋和价格。偏重于制度主义的经济学家或经济史学家的著作特别强调国家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但这些著作对于回答我所关注的实际问题没有多少帮助。就我的研究偏好而言,这些著作过于宽泛,缺乏坚实的经验证据,比如达龙•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就常犯一些明显的错误。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制度主义者都强调一个基本问题,即经济始终都是政治经济,绝不能脱离政治谈经济发展。政体如何组织和架构,统治者如何制定政策,这些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洞见被很多世界史学家忽略了。
对于讨论国家的作用,这些世界史学家自一开始就满腹狐疑,因为历史著作的传统形式是“遍数各国”,而他们倾向于认为世界史能够摆脱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对他们而言,太长时间以来,国家作为区域性的研究单位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这自然而然地将政治和政治家置于核心地位。然而,如果想要理解大分流,依我看来我们就无法忽视国家的作用。实现起飞的欧洲国家和没有实现或更多后来实现起飞的欧洲国家,它们之间存在广泛的差异。有几十年的时间,英国都是欧洲唯独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当我们转向世界其他地区,日本在19世纪就已开始吸引我们的目光,这表明并非所有的非西方国家都毫无二致,也强烈暗示国家实际上可以发挥关键作用,而一国统治者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在我看来,将国家重新纳入考量也就意味着将政治重新纳入考量,这也就意味着要关注经济主体实际上是如何思考的,在有关大分流的浩如烟海的分析中,这一点令人惊讶地被遗漏了。强调国家的作用,当然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只考虑国家就能完全解释大分流。我主张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但是强烈否认这是唯独因素,实际上很多因素都在起作用。